书香浸润校园,文脉滋养青春。第20届读书月期间,图书馆联合学校团委及全校12个二级学院,创新推出“一院一书 联动共读”大型阅读推广活动。活动以学科特色为纽带,以深度阅读为核心,覆盖全校师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30余场,提交读书心得2000余篇,形成“班班有书声、院院有亮点”校园阅读盛宴。各学院立足专业特色,精选《共产党宣言》《管理的实践》《AI未来进行式》等经典著作,通过读书分享、主题辩论、社会实践等形式,构建“经典阅读—学科融合—实践创新”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各学院组织开展的阅读活动让经典著作的智慧之光在春日校园里璀璨绽放,为培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新时代青年注入了精神动能。
1.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史学习与创新竞赛结合
选取《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等阅读书籍,组织开展了“阅读启智 书香致远”阅读知识竞赛活动,竞赛共吸引了17支学生队伍参与,共分为“博闻强识”“争分夺秒”“绝地求生”“巅峰对决”四个环节,选手们凭借扎实的党史知识和默契配合,最终第十组夺冠。此外,联合图书馆面向全校举办了“阅”见美好读书活动,引领师生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数据显示,在“阅读纸电书”环节,纸质图书借阅人数达3000人次、借阅数量逾16000册,电子书阅读总时长突破70000分钟,185人实现“纸电双读”获得二课堂加分。活动收到了大量读书笔记,经评审,唐语瞳、张家祎获一等奖,牟旺启等5名同学获二等奖,孙欣荣等8名同学获三等奖。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书香政管”品牌注入新活力,激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2. 经济管理学院:管理智慧赋能学业发展
开展“经智润心”读书分享活动,学生们围绕彼得・德鲁克管理经典著作,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深度分享,既深化管理学专业知识学习,又将理论应用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以管理智慧赋能学业发展。此外,学院举办了“书中有光,辩中有思”主题辩论赛,围绕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专业知识应用与职业发展规划展开激烈辩论。选手们引经据典、思路清晰,团队配合默契,展现出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在智慧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中,有效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语言表达能力,持续激发专业学习热情。
3. 信息工程学院:AI前沿与教育数字化转型
围绕《AI未来进行式》等前沿科普著作开展系列活动,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学院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分享围读会,引导学生从信息工程学科视角出发,结合专业知识对书中内容进行创新性诠释,形成独特见解,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科素养。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跨学科对话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拓宽了学术视野,彰显了学院交叉融合的培养特色。此外,学院还举办了“书海论道,辩响心声”阅读辩论赛,以“未来教育中,人类教师是否会被AI导师全面取代”为辩题。正反双方围绕教育本质、技术局限性、人文价值等核心要素展开激烈论辩。比赛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更为学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多元思路,引导师生重新审视技术与教育的本质关系。
4. 会计学院:红色财经精神的数字传承
以“红色财经精神的数字传承”为主题,推出多项活动。通过“信物之声”诵读比赛和红色财经信物故事分享会,围绕“红色财经与新时代青年使命”,组织班级和学生群体开展全覆盖分组研讨。师生以陈云同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工作准则和阮啸仙的执纪精神为切入点,结合审计学、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前沿,探讨数字经济时代财经职业伦理、区块链技术中的红色风控思维等议题。此外,学院举办“红色财经精神当代价值辩论赛”,围绕“红色财经精神更应注重历史传承还是时代创新”“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人更需坚守传统工匠精神还是适应技术变革”等辩题展开激烈交锋,展现出会计学子“懂财经史脉、明专业方位”的良好素养。
5. 文化传播学院:经典传播与社区服务融合
通过“阅读春光,品味经典”21天春日读书打卡活动、“书香社区,共享阅读之乐”社区读书交流活动以及“声临其境·诗韵传薪”线上读诗会等活动,共谱阅读新篇,为校园文化注入蓬勃生机。在“阅读春光,品味经典”21天春日读书打卡活动中,学生们每日坚持阅读并打卡记录感悟,通过明信片分享书评,最终撰写心得体会,提升了文学素养与精神境界。“书香社区,共享阅读之乐”活动中,文传学子走进火炬悦茗社区,为居民解读名著、领诵古诗、整理书籍,让书香飘进千家万户,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青春力量。“声临其境·诗韵传薪”线上读诗会则鼓励学生以朗诵、配音等形式诠释经典诗篇,为经典注入时代解读,彰显了青年学子的创意与才华。
6. 外国语学院:丝路精神与跨文化实践
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与第30个“4·23世界读书日”交汇之际,外国语学院发挥多语种与跨文化研究优势,开展系列丝路主题阅读活动。“共读丝路书”通过线上打卡与深度研读,促进师生理解“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与外交意义,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书海丝路行,青春觅华珍”以趣味寻宝形式,引导学生在校园内探索“一带一路”主题书籍,增强阅读趣味性与知识深度。此外,辩论赛围绕“‘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影响及风险管控”,正反双方从机遇与挑战展开交锋,深化青年学子对丝路精神的理解。活动以阅读促交融,形成“以阅读促理解,以实践促交融”的生动局面,营造浓厚跨文化学术氛围,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7. 现代服务管理学院:传统文化与现代康养融合
以“书香现管”建设为核心,创新开展“沉浸式置书、互动式荐书、联动式品书”三大主题读书活动,构建“集成式”阅读空间,实现思想引领、文化服务与成长赋能的深度融合。通过“典籍传香承古意,书舟载道启新知”图书漂流活动,促进经典传承;青年博士刘秀彬以《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为主题,带来学术与人文交融的深度分享;“书香致远,阅读青春”团支部评比激发青年阅读热情;“书通聚四海,翰墨连五洲”双语挑战赛拓展国际视野。此系列活动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书香现管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书润心,为打造“学在山青、学术山青”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注入持久活力。
8. 舞蹈学院:艺术经典与肢体表达创新
围绕《伊萨多拉·邓肯自传》和《乔治·巴兰钦传》两本极具价值的舞蹈类书籍开展了特色读书分享活动。核心分享人对书中经典观点与段落进行深度解读,引领大家重温舞蹈大师们的艺术人生。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分享内容热烈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自由交流环节更是气氛活跃,大家踊跃提问、分享独特见解,现场灵感迸发。读书分享活动从现代舞先驱伊萨多拉·邓肯的创新探索,以及乔治·巴兰钦的编舞传奇历程等角度,为师生打开了深入了解舞蹈艺术发展脉络的窗口,激发了师生对舞蹈艺术的深入思考,也为学院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9. 设计艺术学院:以辩促思,以创传美
围绕设计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功能与美学等热点议题,组织开展了“书香设艺,青年之辩”主题辩论赛活动。各参赛队结合社会案例与学科理论知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集中展现在比赛过程当中,双方辩手你来我往,活动气氛非常活跃。辩手们扎实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应变能力,成功打造了一场兼具思辨厚度与美学张力的学术盛宴。此外举办了面向全校的“阅读印记”设计大赛,大赛征集的作品以“阅读成长轨迹”为核心,参赛者们将借阅记录、书单偏好、与书相遇的故事等元素转化为充满艺术感的设计。每件作品都像一把钥匙,打开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共鸣,大赛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20名。
10. 马克思主义学院:经典原著与乡村振兴实践
立足学科特色,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育人沃土,以《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献为思想指引,组织学生逐章研读原著,创新构建“红马扎”多维学习共同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现实议题相结合,夯实学生专业功底,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学生读原文、悟原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筑牢根基。学院还以“学—思—行”为脉络,举办读书展示。同学们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展开论述,逻辑清晰、语言生动,通过答辩互动锻炼批判思维、精细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分享所思所感,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创新精神。

11. 体育学院:体育精神与强国使命共融
立足“体育强国”战略,构建多维学术对话平台,举办“体育文明与时代使命”主题读书交流分享会。师生深度解读《中国女排:一种精神的成长史》,通过影像人类学方法解构集体主义精神谱系;聚焦《小球转动大球》,以历史政治学视角还原“乒乓外交”的战略智慧,揭示体育作为国家叙事载体的深层逻辑。此外,学院还举办了“一院一书·联动共读”演讲比赛和“我喜爱的体育书籍”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中,选手们结合奥运会、亚运会等赛事以及自身经历,深入解读体育精神,展现了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征文比赛作品紧扣体育主题,从个人训练日记到体育文化传承,从课堂体教实践到竞技精神解读,多角度展现青年眼中的体育力量,抒发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感悟。


12. 职业教育学院:产教融合与思维觉醒共生
选定书目《认知觉醒》为理论基石,将书中“元认知”与“深度学习”理念转化为实战交锋的“新青杯”辩论赛场,现场气氛热烈,上演了两场直击职业教育本质与学习方法的思辨盛宴。辩论赛共分为“教育本源的价值博弈”“数字时代的认知突围”“思想星火燎原”三个环节。当辩题“职业教育中兴趣培养与市场需求何者优先”亮出时,正方以《认知觉醒》第三章“内驱力觉醒”为矛,构建“兴趣-专精-卓越”的成长逻辑。反方则以书中“环境适应力”理论为盾,用动态数据绘制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的共生图谱。辅导员刘可寒总结发言:“这场辩论赛本身,就是《认知觉醒》倡导的‘思维觉醒’最佳实践”。
"一院一书 联动共读"活动是一场以书为媒的集体精神远行,不仅让师生在品读经典中实现了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更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形式,构建起立体化阅读生态环境。活动通过“经典涵养底蕴、思辨激发活力、实践转化价值”的三维路径,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域覆盖”的立体化育人生态。未来,图书馆将持续深化"书香山青"建设,让琅琅书声成为青春最美的和声,让知识的力量在师生共读中薪火相传,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筑牢文化根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厚植精神沃土。